□ 大河财立方 记者徐兵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过去靠高利率“抢存款”的时代正在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精细、更克制的负债管理逻辑。表面上是降息潮,实质上是银行业向精算化、分层化运营的一次深度调整。
今年以来,多家中小银行陆续下调存款利率,部分三年期产品甚至跌至“1字头”。与此同时,一些股份行和农商行却悄然启动年末“揽储冲刺”,通过红包、积分、专属利率等方式稳住资金。看似矛盾的操作,反映出银行在利润与资金稳定之间的艰难取舍:利率降得太多,客户容易流失;降得太少,又会吞噬本已微薄的息差空间。
银行的焦虑不难理解。净息差被压缩意味着盈利能力受限,而负债端成本又难以进一步压降。在这样的双重挤压下,银行开始把目光投向结构性调节:不再追求全面高息吸储,而是根据客户类型、存款期限、资金稳定性等因素进行精细划分。
笔者注意到,一些银行专门针对中老年客群推出“岁享”或“长者版”定存产品,利率略高、门槛更低,意在锁定资金留存率高、风险偏好的稳健客户;针对年轻客户则通过手机银行任务、理财积分等方式提高账户活跃度,间接稳定一般性存款。
产品策略的微调折射出银行负债管理思维的进化。银行已不再单纯靠利率竞争,而是在算一笔更长远的账:谁能以更低成本留住更多稳定资金,谁就能在息差下行周期中占据主动。部分银行甚至出现长期存款利率低于短期的“倒挂”现象,也说明它们在主动规避未来可能的高成本负债风险。
这轮降息潮并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一场结构战,考验的不仅是资金实力,更是对客户关系、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韧性的统筹能力。未来,银行竞争的焦点将从“谁给的利息高”,转向“谁的资金更稳、成本更低”——低利率周期中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那家,而是算得最清楚、走得最稳的那家。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