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年磨一剑”的等待终于落空了,近日俄罗斯的苏-75“绝杀”隐身战机也终于撕下了神秘的面纱,在其高调的原型机照片的发布下,该轻型的五代机也已正式进入了试飞的前准备阶段,对目前的美国F-35的全球市场霸主地位也已立下了不少的“碑”!

基于从2021年莫斯科航展的初步的全尺寸模型到如今接近成品的原型机的不断蜕变,苏-75的“蜕变”让外界眼前一亮,似乎也让了不少的业界人士对其未来市场的看好之情。借鉴了波音X-32的灵感,不仅新机的外形更为凌厉——下颌式的进气道、无平尾的三角翼都为其增添了不少的特立独行的味道,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其外倾的双垂尾,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军机中恐怕也就只有大飞机的J-20了,而其雷达的反射截面据称也能低至0.1平方米的超低。
其配备的单台Izdeliye-30发动机不仅使其可达1.8马赫的极高的极速,还能将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打得足足的。同时其机腹的隐藏弹舱的出色设计也使其轻松的实现了“3+2”的导弹配置。
以其极低的生产和运营成本,苏-75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更是其成就的重要体现,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低价王”!

但相比美军的F-35歼20的单价高达6千多万的“金指环”俄方的“天然钻石”却仅能“三两钱”一单价仅3000万美元,甚至连美军的F-35的半价都不到,更堪称四代机的“入门级”价格。其精准的定位也使其对预算相对有限的中小型的国家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和市场潜力。
可见埃及、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传统的俄制装备的用户都望而却步,苏-75的“高性价比”也就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俄方更打出“模块化”招牌,承诺可快速定制任务系统,甚至衍生双座版、无人僚机版,适应未来空战趋势。
苏-75的诞生,背后是俄罗斯“高低搭配”的空中战略。其重型的苏-57型则主要负责夺取制空权的战略性任务,而轻量化的苏-75型则将承担起了多方面的打击任务,几乎可与美军的F-22与F-35的组合。

尽管西方的制裁已对其所涉及的这一重要的战略性供应链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但俄方仍坚持将该项目的推进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力求早日将该项目的量产目标,尽早的实现到2027年。尽管F-35的千架交付已使其生态体系的各个环节都相对成熟,但其作为一款先进的隐身战机的可靠性及真正的隐身性能却引起了专家的不少质疑。
东南亚军贸市场暗流涌动。与韩国的KF-X战机的合作也表明了印尼的战机现代化的步伐可不比其他的东亚国家相上之下,而新加坡则以近20亿美元的天价将F-35的外国货一口气全都买了下来,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对这类高昂的外军的采购的热情都似乎不大,似乎更看重了“成本的控制”。

但倘若苏-75的能量产交付的到位,那就可能彻底地重塑了这一地区的空中力量的格局。不过,俄罗斯需克服战时经济压力与产能瓶颈,才能真正将“纸上优势”转化为订单。
这场隐身战机市场的“绝杀”,胜负手不在参数对比,而在于谁能用性价比撬动发展中国家的蓝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