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11月14日消息,近日,多家银行在拍卖平台上挂牌卖房。在银行直售的房源中,大部分房产的起拍价相比市场价较低,甚至有房产的起拍价低于市场均价54%。
而在阿里拍卖APP上,还出现了一个“银行清仓”专区,专区中有一个子页面为“银行直供好货”。农业银行、平安银行等,都在该平台拍卖房产。

放在过去,银行卖房,是不大好理解的。即便出现出售房产现象,至多也就是网点调整后,对一些多余的经营用房进行处理。更多情况下,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甩卖房产,而只要稍稍释放一下售房信息,就可以定向转让。
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现象,皆因为银行已成为最大的开发商,不直接建房造房,手中掌握的房产,却没有一个开发商能够相比。而且,绝大多数是居民住房,而不是经营用房。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数量越来越多,大有银行也承受不起的感觉。
众所周知,从房地产市场放开开始,居民购房就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起初,都是一些手中握有较多现金,购买力很强的居民购房。在银行与开发商联手,推出按揭贷款之后,居民购房贷款也出现了爆发。且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2016、2017年的市场最火热阶段。此后,也就开始慢慢转冷了。
如果说2010年前购房的居民,已经享受到了房价上涨的“红利”,即便贷款购房,也不会出现亏损现象的话,此后购房的居民,如果仍然是贷款购房,可能就很难说了。如果是2010年到2015年之间购买的住房,还能勉强打个平手,不会明显亏损。
2015年以后购房的居民,撇开居住属性,绝大多数都是亏本的。房价下跌、银行利息等综合在一起,亏损率大多在30%以上,有的50%以上,甚至更多。如果坚持把房贷一直还下去,贷款还完了,只要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住房本金加贷款利息,一定是房产价值的两倍以上。眼下少数居民购买的房产,出售获得的收入已经低于已经支付的首付款加已经偿还的本息。

为什么一些居民宁可把房子“还”给银行,也不再支付房贷,原因就在于此,在于房价的下跌,已经使他们手握的房产失去了继续支付房贷的意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首付打水漂,已经支付的本息打水漂。但凡还有支撑的价值,他们也不会选择断供。
这也意味着,只要房价继续下跌,依靠贷款购买的住房,就有可能出现断供现象。这其中,2015年以后购买的住房,断供的概率是最大的。且一旦断供,银行将住房拍卖,一般也是收不回本金的。但是,银行并不吃亏,按照银行设计的房贷方案,居民购房后的这些年,已经为银行打了多年工,支付了相当一部分利息。
也就是说,在开发商、银行、政府和购房者的四角关系中,政府拿走了土地出让金,并用土地出让金建设了其他项目。如果是福利项目,广大居民还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如果被用在政绩工程上,甚至浪费掉,居民就是白白地掏钱为官员做“贡献”了;开发商拿走了居民的首付款和银行代居民支付的房产本金,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只有开发商心里清楚。除了使用到没有售出的房产上之外,就是被转移走了;银行损失了部分为居民代付的本金,但收到了住房拍卖收入和居民支付的首付款和已经支付的本息,总体上讲,是不吃亏的;居民则是支付了首付款、支付了部分本息,如果是自住,还要支付装潢费,然后享受了几年新房居民权。如果不是自住,则首付款和已经支付的本息,都是净亏损。

那么,银行不亏钱,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大张旗鼓地甩卖这些断供的房产呢?说实在的,这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公开志卖,可以警示那些正处于犹豫之中的居民,最好不要断供。从而可以让银行继续享受房奴支付的本息,继续获利。
反过来,公开甩卖、集中甩卖、大量甩卖,会让尚未购房的居民产生新的等待,那就是银行如此甩卖抵押房产,说明房价还要继续下跌,可以继续等待观望。如此一来,房地产市场会继续低迷,房价也会继续下跌,断供的购房者也越来越多。且银行拍卖房产能够获得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少。类似低于市场价格一半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银行在处置房产时,是否应当谨慎、理性、有序一些,不要大肆抛售、甩卖抵押房产,避免给市场带来更大冲击。银行已成最大开发商,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营压力。一旦断供成潮,银行自身也会风险越来越大的,甚至出现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