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消息,2025年7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的一席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面对媒体镜头,他首次明确宣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遴选程序已正式启动。这并非寻常的人事变动,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权力博弈。现任主席鲍威尔,这位坚持独立决策的“倔老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朗普政府步步紧逼,目的直白——换上一个听话的“自己人”,来执行总统梦寐以求的降息命令。然而,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在同日发出警告,强调美联储的独立性是“绝对关键”的基石。这场“逼宫”大戏,不仅关乎鲍威尔的去留,更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
回看过去几个月,特朗普对鲍威尔的攻击早已升级为一场公开拉锯战。鲍威尔的任期将在2026年5月结束,但他坚持不向政治压力低头。去年,美联储累计降息100个基点,试图缓解经济压力;但进入2025年,鲍威尔却“踩了刹车”,连续4个月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25%-4.5%的高位不变。这让特朗普怒火中烧。7月10日,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在社交媒体上发难,指责美联储大楼翻修工程“严重超支”,试图用“盖楼门”丑化鲍威尔的形象。紧接着,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咆哮:“我们的美联储主席很糟糕,真的很糟糕!”他甚至扬言利率应降至1%以下,声称一年能省下“一万亿美元”。这些攻击不是孤立的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连环拳”,旨在为换人铺路。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资料图)
贝森特的声明,表面上是一次常规程序启动,实则暗藏玄机。他强调,遴选将“按照特朗普总统的速度推进”,暗示白宫已牢牢掌控方向盘。更关键的是,贝森特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警告:如果鲍威尔在2026年卸任主席后继续留任理事(其理事任期到2028年1月才结束),市场将“非常困惑”。这番话直指制度尴尬——前任主席若留在决策层,可能干扰新主席的权威。贝森特还提到“影子主席”的传言,指特朗普可能在正式提名前安插“代理人”施压。这种安排无异于在美联储内部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威胁其百年根基。贝森特自己虽参与决策,但最终拍板权在特朗普手中,这种集权式操作,让整个遴选过程蒙上阴影。
潜在候选人名单已浮出水面,反映了特朗普的“听话”标准。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被视为头号热门,这位63岁的“老臣”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就曾担任经济顾问,以配合总统意志著称。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也在列,他过往主张宽松政策,与特朗普的降息诉求不谋而合。更耐人寻味的是,财长贝森特本人被传可能“身兼两职”,既管财政部又掌美联储,彻底打破分权传统。其他名字包括世界银行前行长马尔帕斯和美联储理事沃勒。特朗普甚至考虑在9月或10月提前宣布人选,意图赶在2026年前削弱鲍威尔的影响力。这种“速战速决”的策略,暴露了白宫对控制货币政策的急切。
特朗普(资料图)
摩根大通的警告来得及时而尖锐。7月15日,戴蒙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美联储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若白宫干预,后果将“适得其反”。他呼吁无论鲍威尔还是继任者,都应免受政治干扰。作为华尔街巨头,摩根大通的表态分量十足——此前金融机构大多沉默观望,戴蒙却成了首位公开反击的领袖。他的担忧不无道理:一旦美联储沦为政治工具,市场信任将崩塌。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在邦曾指出,特朗普若罢免鲍威尔,等于向世界宣告“美元要完蛋”,可能引爆金融恐慌。回顾历史,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独立性是其公信力的生命线。戴蒙的警告,像一盏红灯照亮了深渊边缘。
白宫的攻击手段愈发“上不了台面”。“盖楼门”争议中,美联储回应称翻修是“全面现代化改造”,能整合业务并降低成本,但特朗普经济顾问哈塞特仍咬住不放,甚至扬言“超支7亿美元”可能成为解雇理由。这种借题发挥的伎俩,暴露了白宫的底气不足。与此同时,特朗普在7月15日通过社交媒体喊话,要求“降息3个百分点”,全然不顾通胀数据——贝森特当天还强调,不应“过分关注单一通胀数字”,美国通胀趋势“并未加速”。这种矛盾凸显了白宫的短视:降息虽能短期刺激经济,但若牺牲独立性,长期代价将是美元信誉和全球金融稳定。
美联储(资料图)
历史告诉我们,政治化的央行终将引发市场动荡,1970年代的通胀噩梦就是前车之鉴。鲍威尔在7月1日的欧洲央行论坛上曾誓言“以非政治化方式实现稳定”,这份坚持值得尊敬。如今,遴选程序虽已启动,但结局未定——若特朗普强推“听话”主席,戴蒙的警告恐成现实:美元霸权或遭重创。作为旁观者,我们只能期待理智占上风。毕竟,美联储的独立,不只是美国的财富,更是全球经济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