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市场在改革与开放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债券、货币、票据等市场广度深度双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精准度持续提升、制度监管与风险防控协同发力,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围绕“十四五”时期金融市场建设的关键举措、发展成效以及未来方向,《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进展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推动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备,债券、货币、票据、衍生品、黄金等金融子市场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债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市场体系,多层次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建成。货币市场通过较为成熟的工具体系、丰富完整的利率体系,为宏观调控和政策传导提供了有力支持。银行间利率、信用等衍生品稳步发展,集中清算、交易报告等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功能日益发挥。票据市场创新推动供应链票据规范发展,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黄金市场也已形成交易所市场、金融机构柜台业务协调共促的市场格局。
二是金融市场深度、韧性和流动性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金融市场投资者结构日益多元,发行交易结算体系更加完善,经纪、做市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回购、集中债券借贷、标准利率互换等交易工具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度和韧性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现券成交1611.8万亿元,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成交9555.3万亿元,银行间市场衍生品成交约152万亿元,分别较“十三五”增长102.7%、86.8%和79.9%。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出台《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持续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建立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集中收集银行间市场交易、托管、结算等数据信息,服务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市场监管。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请问金融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稳步扩大金融市场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功能。
一是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带动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92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位,较2020年末增长64.2%;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34.1万亿元,已成为实体企业仅次于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券净融资规模55.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5.3%,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优化融资结构,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投向重点领域。债市“科技板”政策落地5个月以来,银行间市场已支持约28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6700亿元。“十四五”期间,绿色债券年度发行规模持续保持在6000亿元以上,稳居全球前三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加大民企发债支持力度。
三是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5年8月末,政府债券余额91.5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45.8万亿元,年均增速16.1%。其中,地方政府债券余额53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27.6万亿元,年均增速17%,是债券市场第一大券种。“十四五”期间,国债发行50.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41.6万亿元,分别较“十三五”增加31.7万亿元和17.7万亿元。
四是盘活金融机构资源,提升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截至2025年8月末,金融债券余额43.9万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余额27.6万亿元,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资本债券余额7.9万亿元,累计提高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约3.1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科创、绿色、小微、“三农”金融债券共发行3.2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2万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健全金融市场制度,强化风险监测和监管执法。
一是加强市场规则统筹协调,统一公司债券基础性制度规则。依托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债券市场发展统筹规划和监管协同,制定《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分类趋同原则,实现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违约处置和信用评级等基础性制度规则统一,提升市场透明度和风险揭示能力。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促进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优化金融市场定价机制,完善债券承销、估值、经纪、做市等规则,进一步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加强货币市场制度建设,建立以流动性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框架。实施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新规。加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风险防范和规范管理。规范发展黄金租借业务。推动在期货和衍生品法中明确单一协议和终止净额机制,夯实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法律基础。
三是加强金融市场风险防范和监管执法,维护市场安全稳健运行。建立健全覆盖各金融子市场及跨市场的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推动夯实交易报告库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持续强化债券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债券违约率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促进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行政监管、统一执法工作有效衔接,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请问中国人民银行如何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一是深化与全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上线“互换通”,优化“债券通”机制,推出离岸债券回购业务,便利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一点接入”境内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截至2025年8月末,来自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近1170家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总持债规模约3.9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了近4倍。全球排名前100的资产管理机构中,已有80余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二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境外机构投资环境。推动金融市场发行交易、登记结算、税收、评级、风险处置等各项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中国债券在全球三大债券指数的权重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开放框架,统筹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持续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市场广泛认可的合格担保品。优化熊猫债券制度安排,熊猫债券发行主体不断丰富,累计发行规模突破万亿元。在香港设立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割库,上线香港交割的黄金交易合约。遵循“两头在外”的原则,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标准,推进自贸离岸债市场发展。
三是统筹开放和安全,牢牢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风险防控能力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的平衡,着力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当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完备,金融市场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市场韧性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持续健全,能够为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安全稳健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和相关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深化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