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沙特阿拉伯计划斥资30亿美元购买50架中国彩虹-7隐形无人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这一传闻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且彩虹-7目前仍处于研制阶段,预计2025年才能完成研发,但其背后折射出的中东地缘政治博弈与军事平衡的潜在变革,却值得深入探讨。若回溯沙特与中国无人机长达十年的深度合作,便会发现,这笔潜在交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沙特系统性构建“中国无人机体系”的战略延伸。
沙特与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源远流长。早在2014年,沙特就成为了中国彩虹-4无人机的首个中东用户,这款无人机随后在沙特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沙特再次引进了性能更强的彩虹-5无人机,进一步扩大了其无人机队。
合作的顶峰出现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沙特不仅签下了价值近40亿美元的合同,采购包括“巡飞弹”在内的300架各类无人机,更关键的是,此次合作包含了生产线的引进和技术转移,标志着沙特从单纯的“使用者”向“合作生产者”身份转变。
正是在此深厚基础上,对彩虹-7的追求显得顺理成章。作为一款采用飞翼布局的高端隐形无人机,彩虹-7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据称小于0.001平方米,隐身性能堪比美军B-21轰炸机的迷你版。其8吨的最大起飞重量、16小时续航能力、920公里/小时的飞行速度,以及可携带1吨弹药的内部弹舱,使其具备强大的纵深突防和持久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其作战半径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对缺乏米波雷达的以色列防空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以色列凭借F-35I战机建立的空中优势,长期以来被视为中东地区的“技术壁垒”。然而,彩虹-7的出现可能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其全向隐身特性使得以军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有效探测和拦截,而无人机集群作战的低成本优势,更让沙特获得了对以色列空军基地的直接威慑能力。若交易成真,以色列或将首次面临“技术不对称”压力。
美国长期拒绝向沙特出售F-35,甚至限制其使用美制防空系统(如“爱国者”)应对地区威胁,2025年以色列空袭卡塔尔时美制武器的“失灵”更是加剧了沙特的危机感。转而全面依托中国无人机体系,不仅是沙特对美式装备可靠性的质疑,更是其寻求防务自主的关键一步。通过长达十年的使用、验证与合作,沙特已对中国无人机建立了极高的信任,采购彩虹-7将是这一战略的终极体现。
除了应对以色列,彩虹-7对伊朗同样具有战略威慑价值。其隐身突防能力可穿透伊朗密集的防空网络,对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使沙特在地区博弈中拥有更多主动权。
若沙特最终引进彩虹-7,将标志着中国高端军工装备首次在中东实现对美式装备的“降维打击”。这不仅动摇美国在中东的军售垄断地位,更可能引发地区国家跟进采购,加速全球防务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尽管交易尚未落地,但沙特基于长期合作对中国无人机形成的路径依赖和深厚信任,已让这笔潜在交易充满了战略必然性。
彩虹-7的传闻,是沙特十年无人机之路酝酿出的风暴。它既是沙特依托“中国制造”实现“去美国化”防务战略的高潮,也是中国军工撬动美国军事霸权的支点。一旦这台由长期合作铺就的隐身无人机投入中东战场,地区力量平衡的颠覆将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