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银行业格局生变:从规模竞赛到质量竞逐的深层变革
2025年三季报的披露,揭开了浙江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历史性转折。 曾经稳坐头把交椅的浙商银行,在总资产、营收、净利润三大核心指标上首次被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全面超越,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浙江一哥"之争终于迎来阶段性答案。数据背后,折射的不仅是银行排名的更迭,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逻辑从规模驱动向质量优先的深刻转型。

业绩指标的全面逆转构成了这场变局最直观的注脚。浙商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6.78%至489.31亿元,净利润更是下滑9.59%至116.68亿元,成为三家银行中唯一双降的机构。相比之下,宁波银行以549.76亿元营收和224.45亿元净利润的规模优势领跑,杭州银行则凭借14.53%的净利润增速展现增长韧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反映经营质量的ROE指标,杭州银行12.68%的表现远超浙商银行6.62%的水平,这种效率差距比规模差距更具警示意义。
高成本负债模式的反噬是浙商银行掉队的关键内因。该行1.95%的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比宁波银行高出16个基点,这种依赖同业负债扩张的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难以为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波银行通过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等多元利润中心的协同发展,构建了更健康的收入结构;杭州银行则凭借深耕杭州都市圈的战略,在财富管理领域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当市场告别规模红利,战略定位的差异直接转化为业绩的分化。
资产质量的分野同样触目惊心。浙商银行1.36%的不良贷款率虽较往年改善,但仍近乎宁波银行0.76%的两倍;其159.56%的拨备覆盖率更是不足杭州银行513.64%的三分之一。 这种风险抵御能力的差距,暴露出不同发展模式下的风控效能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浙商银行2025年收到的千万级监管罚单،进一步凸显了合规经营短板,而宁波银行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的375.92%拨备覆盖率,则为其稳健发展构筑了安全垫。
战略转型的阵痛与曙光正在浙商银行身上交织呈现。该行提出的"三个再也不"转型宣言——不再追求规模情结、不走"垒大户"老路、不挣快钱,显示出壮士断腕的决心。2025年3.44%的资产增速,较往年两位数增长明显放缓,这种主动降速虽导致短期业绩承压,却是挤掉经营泡沫的必要过程。 新任行长陈海强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如何在转型期平衡股东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创造,特别是在零售转型尚未见效、对公业务收缩的过渡阶段。
浙江银行业"三足鼎立"新格局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 宁波银行代表综合化经营的标杆,杭州银行彰显区域深耕的价值,浙商银行则演绎着转型阵痛的典型样本。这种分化在全国范围内同样具有参照意义——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城商行整体净利润增速达9.2%,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3.8%的水平,印证了"地缘优势+特色经营"模式的生命力。
这场变局对区域金融生态的影响正在显现。随着宁波银行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扩大辐射范围,杭州银行强化浙江省内网格化布局,浙商银行收缩战线聚焦核心客户, 浙江金融市场正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新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变量,三家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上的差异(宁波银行2025年科技投入占比达营收4.2%),可能重塑未来的竞争格局。
站在更宏观视角观察,浙江银行业格局之变实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缩影。 当监管环境趋严、利率市场化完成、经济增速换挡三重因素叠加,银行业必然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发展。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暂时的领跑者未必是最后的赢家,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将风险控制置于规模扩张之上、将客户价值置于短期利润之前的银行,才能穿越周期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