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真
实习生 李唐菲
5月17日,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科研基地举办种质资源展示活动,对公众开放。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所,保存有全世界最多的蚕、桑种质资源。在这片百亩桑园里,桑树枝繁叶茂,桑葚挂满枝头;千平蚕室内,春蚕悠闲地啃食着桑叶,为结茧繁殖做准备。记者走进这座种质资源宝库,感受古老的蚕桑文明用科技语言续写新篇。
延绵不绝 每个品种都有“身份证”
刚走进蚕室,记者就看到了五彩斑斓的蚕宝宝。“虎斑蚕深受孩子们喜欢,也被称为‘宠物蚕’;油蚕表皮几乎透明,从体表就能看到体内丝腺,这个品种代谢尿酸盐能力较强,在医学领域很有发展前景……”介绍起蚕的种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钱荷英如数家珍。
这里保存着来自不同国家和我国不同地区的1179份蚕种资源。一批批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化蛾、产卵,在此完成生命的更替与延续,将基因代代相传,形成国家蚕种质资源库。
家蚕以卵越冬,越年种有效期仅一年,因此家蚕基因资源必须采用活体饲养保存。每年春季,科研人员需大规模地将蚕卵孵化,并饲养、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蚕作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拥有超过600种已知突变。在经典遗传学定理中,很多规律定理都是从家蚕里发现的,甚至有些是首次发现。”钱荷英说。
蚕室外,还有大片的桑林为蚕宝宝们生长“保驾护航”。“这里拥有来自全球各地的3000多份桑树种质资源。它们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叶形、果形、果色、皮色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发芽、开花等发育特性。”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科技大学蚕研所 (中国农科院蚕业所)常务副所长刘利介绍。
“蚕桑种质资源是蚕和桑树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蚕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刘利介绍,在这个庞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基因库里,有些品种可能几十年都没有被应用过,在库外甚至“销声匿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被随意淘汰,也许某一天它们的新用途就会被发现,等将来国家有需要,就能立马派上用场,为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种质保障。
悉心呵护 用科技撑起品种保护伞
虽然已被驯化饲养千年,但蚕依然是一种很脆弱、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的生物,极易受到病菌和寄生虫侵害。即使桑叶上残留的农药浓度极低,都可能让它们全军覆没。为了让这些桑叶上的精灵吃得好、长得壮、疾病少,众多科研人员为它们撑起“科技保护伞”。
“万一哪天没有桑叶怎么办?为了让蚕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存活,我们正试图改变蚕千年来只吃桑叶的习惯,培养它们从吃桑叶到适应吃人工饲料‘蚕饼干’。”在实验室里,钱荷英展示了他们为蚕精心打造的未来食品。“我们把桑叶粉、大豆粉、玉米粉、麸皮粉和微量元素混合起来,现在,已经有部分品种的蚕逐渐适应这种全新的健康食物。”
更大的挑战来自疾病。NPV病毒,一种被称为“蚕癌”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困扰桑蚕养殖千年。我国八成以上的蚕都遭遇过这种病害。想要对抗这种病毒,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抗病基因。
为了破解这个“千年难题”,科研人员从种质资源库中筛选了数百个品种,经过数十年研究,最终找到几份具有抗病性的种质资源。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他们将这些显性抗病基因导入常规优良品种,最终培养出“华康”系列蚕种。这一系列品种也成为近年来推广量最高、速度最快的抗病新品种之一。
跨界应用 织就桑蚕科技新图景
如今,蚕桑产业早已不再局限于采桑叶、吃桑葚和养蚕缫丝。在多个新兴领域,它们正释放出巨大潜力。
“蚕丝不仅能穿在身上,也能抹在脸上,甚至注入血管里。”江苏科技大学的桂仲争教授向记者介绍,作为动物蛋白,蚕丝与人体特别是皮肤具有天然的高度亲和性,进入人体后不会产生排异现象。当这一特性被运用于医疗领域时,蚕丝也可以用作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生物支架等高端医疗产品。
在食品领域,桑蚕新产品也层出不穷。“我们都知道冬虫夏草,是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那么,如果把这种真菌寄生在蚕蛹之上呢?”桂仲争笑道,“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通过检测后我们发现,这种产品的虫草素含量是普通冬虫夏草的30倍。目前,我们正在与省内企业合作,期待未来可以规模化发展,也让更多人能吃上特殊的‘冬虫夏草’。”
“每100克鲜桑葚的花青素含量可达300毫克,是名副其实的花青素大户,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此外,桑葚还含有不少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刘利介绍,由于桑葚含水量高,果皮薄,导致鲜果长期保存困难,因此团队正在将桑果进行深加工,保存其丰富的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