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持续下行,已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必须面对的明确监管导向与市场现实。
然而,对于中腰部助贷平台而言,若真要全部实现年化利率24%以下的贷款,从其自身的成本与风险定价角度来看,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盈利的任务。
如之前「一只互金鹅」文章提到的,最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余额规模200亿及以下的腰部助贷平台,在本轮“助贷新规”的穿透式监管与24%利率红线下,面临很大转型经营压力。
01
穿透来看一些中腰部助贷平台,获客渠道单一,较为依赖API渠道,且普遍缺乏深度分层与精细化运营的能力与数据支撑。
API渠道获取的客户,回捞转化有限,促客户复借转化率极低,这其中的运营成本也难忽略。
其实,即便余额上千亿的头部助贷平台,通过广告渠道投流获取的客户也不盈利。
不过,头部平台的获客渠道多元化,且能快速接入近几年流行的通过API渠道,采用按效果付费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成本获客。
这才使得这些助贷平台整体收益勉强覆盖综合成本,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需要理解的是助贷业务是一个涉及多个角色的复杂业务,从贷前、贷中到贷后,多个环节,涉及多项成本。
在距离“助贷新规”落地不到1个月的时间。助贷业务的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包括:信审成本、结算成本、催收成本等)、资金成本、风险成本,似乎都在攀升。
其实,最近「一只互金鹅」关于上市互金公司2025年Q2财报的文章中也提到,各家管理层在投资者电话会中提及“助贷新规”时,都透露出资金方目前的谨慎态度。
比如,乐信肖文杰:“助贷新规出台一段时间,行业有一定影响,我们自己资金供给变得更紧张,资金成本有所上升,回收率有所影响,带来一定风险的波动……”
嘉银科技徐贻芳:“目前,不仅对嘉银科技,对整个行业来说,持牌金融机构似乎在资金供应方面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在选择与哪些平台合作时,他们也经过了更加慎重的考量……”
信也科技徐佳圆:“当前各类资产可能面临一定冲击,特别是那些高估值资产的融资渠道已明显收窄。融资方在选择合作平台时愈发谨慎挑剔,更倾向于挑选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或具备可控风险回报比的平台……“
连这些头部助贷平台都感知到资金方的谨慎,其他中腰部平台资金压力更难想象。
可以说,「资金」已成为当前助贷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与核心制约因素之一。
02
此外,现在整个行业风险也在攀升,加上运营商线路管控以及黑灰产“作妖”等因素叠加,导致贷后环节压力也颇大。
早在7月初,「一只互金鹅」就了解到某家运营商向其各省公司下发了《清理整顿营销电话扰民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着力营造清朗通信服务环境,加强语音业务规范管理。“6月,各省级分公司12***政企固话、短号码骚扰投诉量较5月压降50%;三季度,骚扰投诉量较二季度环比压降 40%;四季度,骚扰投诉量较三季度环比压降30%……”
几家互金上市公司Q2的财报和投资者电话会细节也暗示了当前回款压力大,Q3放款较Q2收紧。
一位腰部助贷平台从业者坦言:如果是年化利率24%的贷款,风险成本年化10%、资金成本年化5%、获客成本年化5%、运营成本(信审成本、催收成本、交易成本、税费等)约3%、还要考虑客户的提前结清的损失。
综合测算内部收益为负。
这也是为什么本文标题会提到的,中腰部助贷平台做年化利率24%的贷款基本难盈利。
如果是年化利率36%的贷款,对客利率确实更高,但这部分资产对应的资金、获客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更高。
上述从业者向「一只互金鹅」展示了其平台的收益测算表:年化利率36%的贷款,当前其内部资金成本达到年化8.5%(包括支付、通道、保证金等成本)。
“此外,API渠道首借成本3%,复借成本2%,年化损失可能达到15%(用信期限12期)。”
当然了,还有其他的人力成本、催收成本、征信成本……也不可忽视。
此处要声明一点,不同的渠道,获客成本肯定不同,对应的运营成本、风险也不同。以及不同助贷平台的科技和风险能力以及背景不同,对应的资金等各项成本也会存在差异。(请勿强行抠细节)
现实问题是,年化利率36%的贷款在收量,而风险会向上传导,各平台人人自危。
包括头部助贷平台,压力也极大。
近期的一些会议,似乎有放宽对“助贷+权益”的要求,但还是那句话,可以确定的是“金融权益要计入实际综合的融资成本,非金融类的权益不能强制捆绑
”。
如何在非金融类权益上玩出水花,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