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洪涛 本报通讯员 秦志贵 卢克余
职工创新创造类成果年度奖励10万元,技术技能类年度补贴60万元,各级荣誉类年度奖励为20万元……日前,经集体协商,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职企双方签订了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90万元真金白银的年度“奖励资金”数额被写入其中。此约定让不少职工拍手叫好。
年度“奖励资金”数额是怎么被写进集体合同的?这要从一年前该公司开展的集体协商说起。
2022年,淮安市总工会出台进一步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健全产业工人分配激励机制的意见,从创新创造类成果奖励的协商、技术技能类津补贴协商、各级荣誉类的专项奖励协商、学历提升类津补贴协商等4个方面分层推进“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淮安首批“产改”试点企业,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积极响应,稳步推进这项工作。
去年5月,经过集体协商,该公司与职工签署了“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其中约定:对通过技术等级评定的职工给予奖励,达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称的,每月补贴300元至1000元津贴;对于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在岗位上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等,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3%进行奖励;对于职工荣获优秀职工、质量标兵、优秀新人奖、突出贡献奖、最佳改善奖等奖项的,分别给予2000元至8000元的奖励。
这些可操作、可执行的能级工资标准,激发了一线职工提高技能水平的热情。车间工人纷纷努力练习车床、磨齿、热处理等技术,不少人还利用休息时间,捡报废的齿轮反复练习。公司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涌现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于洋洋是一名精车间车工师傅。在推行“能级工资”后,他每个月收入多了1000多元。“技能每升一级,就能多300元到1000元补贴。如果我再多学其他工种,还能再拿奖励。”于洋洋高兴地说。
精密成形中心副主任朱玉庭凭借技能技术,从生产一线被层层选树,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朱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带领团队开展创新创造。公司推行“能级工资”后,他和团队特别振奋。
“真正实现了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大家在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的同时,也努力用自己高超的技能助力企业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达到双赢的效果。”朱玉庭说。
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王善东也对这一制度赞不绝口:“对于企业来讲,激励技术工人成长进步,‘能级工资’具有灯塔效应。职工在技能提升中提高收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提高收益,双方都是受益者。”
看着“能级工资”带来的效应,前不久,该公司工会主席蒋志方又在想办法谋划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
“公司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虽有‘白纸黑字’做保障,但‘锅内有没有、有多少’,一些职工心里没有底。”蒋志方认为,如果将年度的“激励资金”等清清楚楚地写进合同,将会大大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随后,蒋志方带领工会工作人员对职工的想法和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形成初步方案,并多次与行政方进行协商。没过多久,他的提议获得公司肯定和支持。经过职企双方集体协商,今年的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将“奖励资金”数额写入,进一步强化“以技提薪”。此举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
“‘奖励资金’进合同,职工看得见、摸得着,大家信心更足了。”该公司热处理组组长陈诚说。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