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市场,在提速中质变。
今年以来,中国厂商持续占据全球TOP100发行商收入约三分之一份额,1月至8月占比稳定在33%至39%之间,累计收入近180亿美元。
10月9日,Sensor Tower发布2025年9月中国手游发行商全球收入榜TOP30。
此外,截止近期,2025年获得版号的游戏达到1275款,其中国产网络游戏版号1195个,进口网络游戏版号80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版号数量提升的同时,行业整体供给的质量并未被稀释。
不得不说,这和此前许多机构和分析师的预判完全不同。
《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及此前诸多行业观点认为,重度大型游戏与轻型游戏将是市场增量的主要来源,新品打开市场的难度会越来越高。
同时,年初很多业内人士内部判断认为今年是游戏“小年”。
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上半年鲜有投入大量研发资源的重磅旗舰产品上线。
但目前机构、投资者普遍对各大厂商的中型乃至轻型产品也抱有关注和积极预期。
这意味着市场对此类产品的前景和盈利能力估算方式发生了改变。
此外,目前多家公司表示AI已在游戏研发和运营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技术的持续深度应用,又会给行业生态与资本市场估值带来了新的变化。
当前的版号发放情况体现了游戏产业发展哪些特征?
中轻型游戏成为市场新势力,又意味着什么?
AI能够给游戏产业带来多大变数?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立洋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近年来进入增速放缓的中国游戏产业,可能迎来新一轮10年期的高速增长。
同时,近来的在版号发放、游戏出海和地方政策等诸多动态显示,这种爆发或许又进一步提速了。
版号审批并没有放松,其下发数量破纪录,恰恰是国产游戏精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质量提升后,过审概率提升的表现。
国内游戏厂商在游戏精品化和游戏出海上全面进击,不再如过去那样靠山寨、换皮来广种薄收,而是深耕研发,也就在版号发放数量上直接反映出来。
同时,相关部门和地区鼓励游戏产业的政策,恰恰说明了游戏产业正在成为经济活力的一个新增长极。
尤其是游戏出海带来的巨大增量市场和市场红利,让整个游戏产业的前景更加光明。
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极大的激发地区间游戏厂商的有序竞争、差异化竞争,激活游戏产业中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此外,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让过去被视为“电子鸦片”的游戏产业得到正名。
这种上层建筑层面的宏观调控,绝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一些激励举措就能涵盖的。
由于各种利好激发,过去不被看重的中轻型游戏,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中轻型游戏做为方向,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方式,这也是此前休闲游戏形成风口后带来的转变。
重视创意而不是堆视觉效果,才是游戏产业回归文创本色的关键所在。
毕竟,同质化重度游戏,已经形成了审美疲劳,用户的逆反心理推动了中轻型游戏的兴盛。
越来越垂直细分的中轻型游戏的出现,可以极大丰富游戏类型,探索游戏新的增量用户市场。
至于AI对游戏的推动作用,还处在酝酿阶段。
AI目前还只是游戏全链条辅助和部分项目的外挂,还不足以颠覆游戏产业的研运生态。
对于一些细分业务上,AI能降本增效,比如原画、配音和查找漏洞等,但整体还只是一个学徒小助手,能帮忙同样也能添乱。
或许只有AI原生游戏真正出现,才是真正的颠覆突破的时候。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