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春天,在山西阳曲县的学堂前,一个瘦弱的小男孩马文蔚站在阳光下,左手遮住刺眼的光线,右手在空中比划着什么。这个小男孩是黄寨村的私塾先生马鹏程的儿子,虽然身体不好,但他聪明好学,尤其对书法和绘画有浓厚兴趣。虽然村里的大婶们认为这只是孩子玩耍的一幕,然而,这个瘦小的身影将来会成为新中国人民币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将与人民币永远联系在一起。

马文蔚出生在1904年,家里贫困,他的父亲是黄寨村的私塾先生。从小,马文蔚就显现出非凡的天赋,特别在书法上,尤其喜欢描绘牌匾上的字。马文蔚从村学堂毕业后,家里让他学习经商。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使得他并不满足于铜臭的生意,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1920年考入了太原国民师范学校。

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涯中,马文蔚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赵丕廉。赵校长不仅是优秀的教育家,还曾是革命者,马文蔚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毕业后,马文蔚先后担任过教师和经济系的学生,后来在赵丕廉的介绍下进入了国民党中央造币厂,开启了与货币的缘分。

在九一八事变后,马文蔚的爱国情怀被激发,他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并在抗战爆发后,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成为四联银行的视察员。工作之余,他依然没有放弃书法,特别是魏碑和汉隶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942年,马文蔚因与孔祥熙发生矛盾被免职,但通过朋友的帮助,他最终成为了北平金融界的一名职员,直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出色表现,马文蔚被邀请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并与老战友南汉宸再次合作。

1950年,南汉宸负责设计人民币第二套的任务时,因书法问题陷入困境。最终,他想到了马文蔚。马文蔚的魏碑和汉隶体字,既端庄又清晰,非常适合用作人民币的字体。于是,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书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样,成为了人民币的书法家。

然而,马文蔚并未公开这一身份。直到20多年后,记者在调查时误认为另一位书法家冀朝鼎为书写者,报道使马文蔚的名字终于浮出水面。但他依然保持低调,直到女儿的劝说下,才将真相公之于众。

经过进一步调查和确认,最终证实马文蔚就是第二套人民币书法的真正作者。马文蔚历经波折,几十年后终于洗清冤屈,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为纪念他,2018年,位于阳曲县的马文蔚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这位平凡却不平凡的书法家和他的传奇人生。

马文蔚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并为国家货币贡献了自己的才华。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他那份坚守秘密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