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媒体《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目前,多家银行正通过直售、拍卖等方式,大规模地抛售房产,从区域性农商银行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参与其中,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银行卖房潮。

根据公开的数据,各地农村信用社成为此轮房产处置的主力军。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挂牌的房产数量,高达24821套,广东省、辽宁省、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分别挂牌12386套、11369套和9539套,仅这四个省的农村信用社合计待售的房产,就超过了5.8万套。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兰州银行、吉林银行、天津银行等单家公开出售的房产,都在1000套以上。国有大行虽未公开具体的数据,但通过委托拍卖行等方式低调加入“卖房大军”,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甚至将整栋商业物业打包上架。据估算,全国银行系统待售的房产,已经突破了10万套。

银行集中抛售房产的直接动因,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近年来,受开发商暴雷、个人断供等因素的影响,银行通过以物抵债等方式获得的房产数量,大幅度增加。就说河南郑州,2024年,法院处置的银行抵押房产,与2023年相比,增长幅度高达47%,其中约60%流拍后转为银行自有资产。

现在,住宅投资的属性持续弱化,银行持有的商业地产、远郊住宅等资产,流动性急剧下降。某股份制银行资产保全部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说:“三年前估值500万的商铺,现在200万都卖不出去,持有成本早就超过了潜在收益。”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快速回笼资金,不惜大幅度降价。

银行对于房产的抛售潮,正在重塑二手房市场的格局。如广州珠江新城某房产中介的负责人称,附近银行挂牌的20套法拍房均价,较市场价低25%,直接造成附近二手房业主降价15%甚至20%跟进。北京朝阳区的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从2024年的45天拉长至2025年的78天。部分购房者,开始等待银行更低价格的房源。事实上,银行批量出售房源,预示着房子资产会持续贬值。

新建商品住宅的市场,同样受到较大的波及。房地产开发商为应对竞争,不得不调整销售策略。成都一家央企的楼盘,不得不将精装修改为毛坯交付,每平方米的单价直降了3000元;武汉有一个楼盘推出了“银行资产客户专享折扣”,变相加入了价格战。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的这轮卖房潮,可能会持续到2026年中。一是银保监会要求,银行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存量不良资产60%的处置进度;二是2026年,将迎来开发商美元债新一轮的偿债高峰,预计会有更多的抵押资产,将进入处置程序。如果经济的复苏不及预期,银行资产可能从“有序去库存”,演变为“恐慌性抛售”,进而触发系统性的风险。现已有人呼吁,国家应该出台专项政策,如设立国有资产运营平台,统一承接银行的房产,避免房地产市场价格大跌。

如今,银行正从“隐形房东”变为“最大卖房团”,既是主动的风险出清,也是被动的市场适应。不管如何,房价都会因此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