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面前,一切高大上技术构筑的管理体系都轻如鸿毛。
这个老人本质是被操作者的冷漠杀死——虽是极端个案,但不可饶恕。
这场以"风险防控"之名的制度性冷漠,将金融服务异化为戕害生命的凶器,暴露出现代社会治理中工具理性对人性的系统性绞杀。
这场悲剧是三重失序共振的恶果。技术官僚主义将生物识别奉为圭臬,无视特殊群体无法配合的客观现实;应急预案的真空让柜员面对垂危客户时只能照本宣科;更隐蔽的制度暴力,则是将本可通过存单密码解决的常规业务,异化成必须活体验证的死亡仪式。当银行用金库安保标准对待医疗急救资金,实质是将储户的生存权置于资金安全之下。
金融机构的"数字门禁"暴露出服务本质的异化——当人脸识别失败率超过殡仪馆冷藏柜的故障率,所谓的智能风控不过是数字利维坦的冷酷展演。
更致命的是,这种系统性冷漠正在向医疗、社保等领域扩散,形成"证明你活着才能救命"的荒诞闭环。
破局之道需重构制度和系统的人性刻度。银行当建立医疗紧急通道,允许医护人员视频核验替代现场验证;监管机构必须修订《储蓄管理条例》,将人道豁免条款嵌入风控体系;更重要的是重拾服务业本质,用"救命优先"原则替代"风险清零"思维。
毕竟,让重病老人在银行门口取最后5万块救命钱而亡,是这个数字化时代最大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