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发布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025年以来,AI浪潮愈发汹涌,技术应用逐步显现。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与金融服务迎来转型的关键阶段,上述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为金融行业如何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擘画了清晰的蓝图。
金融是实体产业的血脉,也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需要形成多元、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服务。
网商银行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家没有物理网点、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互联网银行。过去十年间,网商银行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产业创新升级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跨越小微金融服务的鸿沟。面向未来,网商银行将聚焦AI应用,深耕小微金融,做包括科创企业在内的千万小微的AI CFO(首席财务官)。
与数字经济共生共融
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重塑中国的十年。中国网民规模从6.49亿跃升至11.08亿,这场变革深刻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小微经济:网上零售额从2.7万亿元飙升至15.23万亿元,一年穿梭城乡的包 裹达1750亿件;外卖市场规模从150亿元爆发式增长至1.6万亿元;扫码支付普及至10亿人群,移动支付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相关例子不胜枚举。
10年前,小微企业创业的门槛很高,需要有设备,有厂房,有门脸的店铺,但今天,电商、外卖、直播……一个二维码,一部手机,就可以接轨数字经济。当消费者与小微企业全面迈向数字化,时代也迫切呼唤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2014年9月,网商银行拿到中国首批民营银行牌照。当时,线上化贷款还不是主流,没有抵押品,没有担保人的小微群体,依然常常身处金融服务的大门之外。2015年6月,网商银行正式开业,作为一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数字化基因的银行,不设线下网点,没有客户经理,数字化经营,让每一部手机成为银行网点;大数据风控,让小微经营的痕迹都沉淀为宝贵的“信用资产”。数据显示,网商银行在10年间已累计服务超6800万小微经营者。每年的新增用户中,都有80%是首次获得银行经营性贷款。
与此同时,中国普惠金融也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2024年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总额为33.3万亿元,是10年前的5倍以上。线上化贷款已经成为主流,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已经成为各大银行的标配服务。
与中国产业创新同频共振
过去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出口从传统的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跃升为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中,离不开那些备受瞩目的“独角兽”和上市巨头,更离不开一大批深植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从金融服务的主体来看,中小微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它们规模不大,却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毛细血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网商银行的科技金融正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网商银行服务的客户中,有一家叫浙江丞达的新材料公司,主营产品是耐高温尼龙材料。如果用常规的风控模式,丞达在银行眼中只是一家普通的制造业小微——成立于2017年,工商信息显示从事机械制造,年营业额1000万元左右,生产的尼龙材料流向哪里并不清楚。由于核心价值难以被充分量化。因此,丞达在申请信贷服务时,仍然需要抵押房产。这一案例,是科创小微融资难的缩影。长期以来,科创小微普遍具有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的特征,传统金融服务的视角与工具,又难以穿透其复杂的经营表象,洞察其内在的科技价值。因此,产业链上的大量科创小微成为科技金融的“盲区”。
网商银行的科技金融实践,正是从解决这一根本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入手,通过技术创新,为这些“隐形冠军”和“明日之星”构建一条畅通的金融“血脉”。
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于它在整个产业生态中的位置和贡献。想要读懂一家科创企业,必须将其放回它所属的产业链中去审视。基于此,网商银行应用AI大模型能力,打造了数字化的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大雁系统”。
建设“大雁系统”的初衷,是希望改变过去金融机构评估企业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小微企业间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清晰地描绘出来——它们的技术专利、它们在供应链中的稳固地位、它们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共同构成了它们真实的信用画像。正是基于这种深度的产业洞察,网商银行 可以为浙江丞达提供2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帮它解决企业扩大生产、采购原料的燃眉之急。如今,在AI技术帮助下,网商银行让科创小微的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产业链地位等,都能成为可被识别、可被信赖的“数字资产”。
截至目前,网商银行已构建了汽车、医疗、建筑、通信等九大产业链图谱,吸引了超过58万家科创型企业申请融资,覆盖了全国约26%的同类企业,累计授信金额超过千亿元。这背后,是技术让科创企业过去“看不见”的价值得以“显形”。
以服务最具创新精神的“杭州六小龙”为例,通过AI认知挖掘,网商银行识别出“六小龙”上下游的小微企业200多家,已累计放款3亿多元。将金融资源配置给这些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科创小微企业,是网商银行最希望做的事。
用综合金融填补科创小微企业的服务空白
在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持下,小微信贷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科创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但科创小微企业在理财、支付结算、票据、跨境金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求尚未被满足,市场明显缺乏针对科创小微需求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理财领域,银行有针对大型企业的资金管理,有成体系的产品,还有专门客户经理对接;针对个人客户的资金管理,金额小、标准化,理财产品也丰富多样。但针对科创小微企业,经营性资金通常规模较大,进出频繁、波动大、难以预测,市场尚未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
资金管理对科创小微企业至关重要。中国1000多家上市企业中,投资收益占年度净利润的比重达到两成。如果科创小微企业的投资性收益可以带来净利润1%的提升,将极大提升经营韧性。对大企业而言,1个点的净利润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但对缺乏现金储备的科创小微企业而言就是事关能否持续运营的生死线。
因此,科技金融不仅要帮助科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更要帮助科创小微理财,最大程度地增加投资性收入的利润贡献。如此才能形成科创小微经营的良性循环。为了帮助科创小微实现资金运营效率的最大化,网商银行推出了“布谷鸟”智能普惠理财系统,首创时序编码器,构建小微资金流预测大模型,准确率超过95%,帮助理财子公司提高资金利用率10%。同时,推出“余利宝”“月利宝”“稳利宝”等期限结构各不相同的产品,最大化满足经营性资金的多样化配置需求,让科创小微辛勤经营中沉淀的每一分钱都获得安全、合理的回报。
网商银行始终相信,以科技的手段将金融服务精准滴灌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拥抱AI浪潮,用AI银行服务科技创新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未来蕴藏着 多重机遇: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DeepSeek突破技术封锁,有力重塑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信心;AI大模型通过开源开放,加速成为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的“公共基座”。
2025年也是网商银行成立的第十年。如果说过去十年,网商银行作为一家数字银行,致力于解决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问题,让千万小微经营者跨过了融资的门槛。那么,未来十年,面对AI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网商银行将从数字银行走向AI银行,做科创小微 企业的AI CFO,为他们创造更综合的增量价值。
网商银行所实践的AI银行,不是“大而全”的跟风者,而是小微金融的AI深耕者。第一,聚焦科技应用。博采众长,集成应用最先进的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于信贷、理财等核心场景,贯穿风控、服务、营销全链路,让科技金融服务更智能、更高效。第二,拥抱AI经营。AI将成为每一位网商银行员工的“智慧搭档”,解放生产力,让我们更聚焦于科创小微需求洞察、策略精准优化、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第三,深耕用户价值。致力于为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不同需求的科创小微“量体裁衣”,打造特色化、高适配的金融解决方案。
在“AI CFO”的服务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后,将触发银行服务科创小微的范式变革——银行服务从“给产品”到“当管家”,从“金融”向“经营”延伸,从“独立提供”到“跨应用调度”。这些看似遥远的变革,实则已在悄然萌芽。网商银行的“AI票据管家”“AI连锁通资金大脑”“AI投标助手”等一系列应用,正在酝酿,并将在不远的将来投入试运行。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浪潮波澜壮阔、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从服务小微电商的信用贷款,到以产业链图谱深耕科技金融的“大雁系统”,再到面向未来的“AI银行”,网商银行的每一步成长,都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都源于我们对科技力量的坚定信仰,以及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打造一个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市场参与者的持续创新与担当。网商银行愿与所有同行者一道,以科技为帆,以创新为桨,在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上奋楫笃行,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洒向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创新土壤。
作者:金晓龙,网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