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庆祝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CEO切梅佐夫高调宣布,俄罗斯将成为西方和中国武器的替代者。他通过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方式,强调了俄罗斯军贸能够在面对制裁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旨在增强市场信心并确保现金流。
回顾20世纪末至2000年前后,俄罗斯的军贸曾经历过一段混乱时期。中国推动购买苏-30MKK战机时,遭到俄空军的强烈反对,最终由叶利钦做出决策。普京上台后,对军贸体系进行了整顿,按照产品类别和流程重新规范。此后,中俄军贸迎来了八年的黄金时期,达到了高峰。切梅佐夫透露,在过去的25年中,俄罗斯共与120多个国家签订了超过3万个合同,合同总额达到2300多亿美元,平均每年的合同额不到100亿美元。曾经风光一时的“黄金单品”苏-30、S-300、“基洛”级潜艇,已经逐渐被苏-35、苏-57、S-400、S-500等新型武器替代。

切梅佐夫一方面承认,中国在埃及、印尼、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部分俄制装备已经被中国的武器取代,另一方面又将中国的武器称为“低成本”武器,举例如歼-10CE和红旗-9E。然而,歼-10CE的单价接近1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苏-35S的价格,这使得“低价”这一说法显得站不住脚。相对来说,俄罗斯更像是在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中亚国家普遍选择中国的防空系统来替代俄罗斯的产品,背后原因并非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因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政治关系也日益加深。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俄罗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最大的买家——印度,长期对俄制武器性能落后表示不满,已经开始转向欧洲和美国采购战机和军舰。第二大客户——中国,也已经停止了主要装备的进口,只留下了一些小规模的维护订单。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也在重新调整采购战略。这不仅仅是技术竞争的结果,更涉及到供货的可靠性、备件保障、训练体系的完善以及长期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外界关注的“新三驾马车”是苏-57战机、S-500防空系统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包括“匕首”导弹)。苏-57战机已经喊了十几年,但即使阿尔及利亚购买了12架,仍然是一个较小的订单。苏-57对于俄罗斯航空工业而言,仍是生死攸关的关键。S-500已经研究了25年,仍未完全成型,部分系统甚至已经被摧毁。阿尔及利亚最终转向了中国的红旗9BE。虽然“锆石”和“匕首”导弹的作战表现不错,但它们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比起战机和防空系统,它们的市场吸引力较低。在高超音速领域,中国的同类技术也让俄罗斯失去了竞争优势。

在战机方面,苏-57的真正竞争对手是中国的隐身战机歼-35E,而非歼-10CE。隐身战机的竞争不仅仅是比拼单一的技术参数,更是整体体系的较量,包括设计理念、航电系统、发动机、软件维护、战术网络等多个方面。若歼-35E开始出口,苏-57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尽管俄罗斯国内外仍有不少人对中国军工抱有“低价、劣质”和“仿制俄武器”的看法,但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俄罗斯曾向中国推销苏-35S,并表示愿意为歼-20提供发动机,甚至提出可以讨论苏-57的供应事宜。显然,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和策略发生了摇摆不定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产业自救,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苏-35S是否能继续占领市场,取决于交付速度、备件和大修能力、产品升级窗口以及与用户体系的融合度。对于苏-57而言,隐身战机的维护、软件生态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S-400和S-500防空系统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重点在于其网络和指挥能力,而硬件只是表面。在前线遭遇摧毁的案例已经引起买家警觉。
从歼-10CE和红旗-9E的价格来看,它们并不便宜。中国能够控制成本,主要得益于庞大的工业规模、供应链的整合、制造效率以及稳定的质量管理。决策者购买的是整个装备的生命周期成本,而非单一的采购价格。
对于俄罗斯“替代中国装备”的表态来说,买家最看重的是“稳定性”,即是否能够按时交货、关键时刻是否能够提供支援,十年后是否能够跟上升级步伐。如果俄罗斯想要重建市场信任,就必须拿出可与竞争对手匹敌的技术、服务和供应能力,单靠空口号是没有效果的。总的来说,俄罗斯的策略是通过“信心牌”来稳定市场。

中国的军贸则已从最初的试水阶段转向了“组合拳”出海模式,防空、战机、无人机、雷达、通信网络等装备已经打包推进,中亚国家的集体采购就是一个信号。未来,中国还需要加强在维护、培训、海外服务网点和备件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买家会横向比较,不会仅凭宣传就做出决定。
回顾过去25年,俄罗斯通过2300亿美元的军火出口,年均不到100亿美元。如果想继续保持“军火出口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必须在技术、生产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同步发展。而要实现“替代”目标,不仅需要在功能、价格、风险和政治等方面具备竞争力,还要能够提供长期的服务和体系支持。市场不会给出太多耐心,因此,切梅佐夫将俄罗斯定位为西方和中国的“第三选择”,这一策略源自俄罗斯在西方市场受限、无法获得中国订单后的自救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