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的一则报道在中亚地缘政治圈投下震撼弹: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白宫会晤后,将本国最具战略价值的大型钨矿项目70%控股权交给了美国私营矿业公司Cove Capital LLC。这个被业内称为"全球最大未开发钨矿"的矿床,不仅估值高达数十亿美元,更牵扯着大国博弈的敏感神经。

原本接近签约的中国企业突然出局,让这场商业合作透出浓烈的政治气息。根据彭博社获取的协议细节,美方获得的控股权远超常规合资企业比例,哈方仅保留30%份额,这种股权结构在外资参与战略资源开发项目中极为罕见。多位观察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半路杀出的"非常规操作",明显是针对中国产业链的精准截胡。
钨矿在军工界的地位堪比血液——这种熔点高达3422摄氏度的金属是制造穿甲弹、导弹推进器和航空发动机不可替代的材料。美国国防部早在十年前就将钨列入"关键战略物资"清单,而中国长期供应全球80%以上的钨产品这个事实,让五角大楼如坐针毡。2023年美军演习中就出现过穿甲弹原料短缺的预警,这次白宫亲自出面撬动哈萨克斯坦的钨矿资源,分明是要在军工供应链上"去中国化"。
哈萨克斯坦的抉择透着地缘政治的无奈。这个中亚最大经济体40%的外贸额依赖中国,却也不敢得罪握有金融武器和军事援助的美国。特别是在俄乌冲突持续发酵的背景下,托卡耶夫政府需要在美国与欧盟那边寻找平衡点。但特朗普给出的分明是道单选题:要么接受西方阵营的橄榄枝,要么面临被孤立的风险。最终哈方选择用钨矿控股权换取政治安全感,这种"以资源换空间"的做法像极了经典的小国生存手册。

这场交易只是美国中亚矿产争夺战的冰山一角。就在同一场"C5+1"峰会上,乌兹别克斯坦承诺向美国关键领域投入千亿美元,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和塔吉克斯坦的稀土都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报告说得直白:中亚是"尚未开发的资源宝库",而特朗普政府正用投资协议包裹着地缘战略意图。从非洲钴矿到拉美锂矿,再到中亚钨矿,美国打着"供应链多元化"的旗号,实则在重构全球战略资源版图。
这座钨矿的军事价值远超商业价值。现代主战坦克使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弹芯钨合金含量超过90%;空空导弹的配重部件、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飞轮,都离不开高纯度钨制品。更关键的是,哈萨克斯坦拥有全球30%的探明钨储量,这个新开发的矿区足以改变未来二十年全球军工材料的供应格局。美国科维尔资本看似是私营企业,但其董事会成员与五角大楼前官员的关联网络,让人不难嗅到"军民融合"的味道。
中国企业在中亚的深耕方式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中哈之间已建成跨境油气管道、霍尔果斯边境合作区等3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这种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培育出的信任关系,本不是几份矿业合同能轻易撼动的。但美国这次采取了"掐尖"战术——不寻求全面替代中国影响力,而是专攻战略资源的要害环节。这种精准打击的策略,比 blanket-style(全面式)的对抗更值得警惕。
钨矿易主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卫星网曾披露美国正游说吉尔吉斯斯坦重启铀矿谈判,欧盟也在考虑对中亚稀土加征进口关税。这些动作暗示西方正在构建排除中俄的关键矿产联盟。中国需要警惕的是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某些国家可能效仿哈萨克斯坦,在战略资源领域采取"选边站"策略。不过从长远看,美国能否克服中亚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仍是未知数,那些深埋在山区的钨矿石要变成可用的军工材料,还得经过选矿、冶炼、加工等复杂环节,而中国在这些下游环节的优势短期内难以取代。

资源争夺战从来不是零和游戏。美国可以买走哈萨克斯坦钨矿的控股权,但买不定中亚国家向东看的大趋势。就像里海沿岸那些由中国参与建设的风电场,既为当地带来清洁能源,也筑牢了跨区域合作的信任基石。真正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不在于签下多少资源合同,而在于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当美国的采矿设备开进哈萨克草原时,中国通向欧洲的中欧班列正满载光伏板与新能源汽车驶过同一个国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合作范式,终将在时间检验下现出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