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境支付的效率与成本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支付体系依赖多级中介与复杂清算流程,导致资金流转周期长、手续费高企。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的加密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传输,支持近实时结算,具有缩短到账时间的潜力。其价格稳定性依赖发行机构的足额储备与透明审计,尽管存在短期脱钩风险,但相比传统加密货币更适用于支付场景。然而,稳定币的推广面临监管合规、技术基础设施和竞争性方案的多重挑战,需在效率、安全性与普惠性之间寻求平衡。“IMI财经观察”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探讨
01
PDR SA的定义和跨境支付的关键特征
1. PDR SA的定义
然而,由于稳定币和加密资产行业持续演变,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仍在推进;在司法管辖区层面,相关监管框架亦处于定义、澄清、实施和强化阶段。因此,本报告不预设或断言现有稳定币安排是否符合PDR标准,且明确指出多数现有SA的设计特性与PDR SA的要求存在矛盾,未来是否会出现符合PDR标准的稳定币安排仍不确定。
2. 跨境支付的关键特征:锚定货币
在跨境支付中,稳定币所锚定或计价的货币通常与支付发起方或接收方的本国货币不同,甚至可能与双方的货币均不匹配。这种货币错配可能对支付双方产生不同影响,例如在成本和外汇风险方面。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稳定币的锚定货币可能对货币和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宏观经济影响。支付发起方和接收方的受益程度取决于锚定货币的选择及其所在辖区的本地经济条件。在本国货币稳定的区域,若稳定币锚定本国货币,其用户接受度通常高于锚定外币的稳定币;在本国货币不稳定的区域,若稳定币未锚定本国货币,可能更具吸引力,但也可能引发风险,包括货币替代、资本流动波动以及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政策控制力。
3. 跨境支付的关键特征:出入金通道基础设施(on- and off-ramps)
本报告中,出入金通道基础设施指支持稳定币与主权货币之间兑换的实体、支付系统或其组合。这类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出入金通道基础设施的需求取决于稳定币的采用程度。现有支付系统与稳定币之间的出入金通道可实现主权货币与稳定币的兑换(见图1)。在当前的稳定币生态系统中,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交易所和托管钱包是主要的出入金通道提供者,支付服务提供商也已开始提供这些功能。未来,支付系统可能直接提供以主权货币和稳定币作为交易两端的“端到端”交易处理服务。
图1 出入金通道基础设施的简化模型
来源:2023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报告“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stablecoin arrangements in cross-border payments”
02
机遇与挑战
1. 机遇
第一是降低成本。稳定币通过简化中介链、提升网络效应和数据标准化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减少结算风险与资金占用。其数字特性可降低汇款费用、扩大薄利货币交易流动性,并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透明度。但成本优势受限于外汇波动、合规要求及出入金基础设施费用,且数据本地化政策可能削弱效率增益。
第二是提升效率。稳定币的使用可能加快跨境支付速度,尤其是依托全天候运行的统一支付平台时。当前通过代理行进行的跨境结算速度差异显著,端到端时长从不到5分钟到超过2天不等。零售客户及部分中小企业可利用稳定币实现近乎实时的跨境付款。若稳定币贯穿跨境支付全流程,可进一步减少因支付服务提供商和系统网络结构性僵化导致的交易摩擦延迟。
第三是拓宽支付选择。稳定币安排通过消除中介环节简化跨境支付,提升支付可及性,特别有利于中小微企业降低对代理行的依赖。其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市场竞争和场景化创新拓展支付选择,与数字平台整合更能产生网络效应。在数字普惠方面,稳定币可为个人提供便捷的跨境汇款服务,并帮助新兴经济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但实施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在基础设施薄弱地区难以建立服务网络,二是用户需权衡放弃代理行增值服务的成本。与电商等数字平台的技术融合,可能催生新型支付生态,但实际效果取决于技术整合深度和市场接受度。
第四是增强透明度。当前跨境支付领域透明度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交易条款或条件的不透明,还包括交易流程各环节的可追溯性不足。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或类似技术构建的稳定币安排,有望通过增强用户对支付流程的自主追踪能力来改善跨境支付对交易双方的可追溯性。这些潜在优势将取决于稳定币安排的具体设计选择。伴随稳定币交易的交易账本技术,可为单笔交易状态提供更高效的实时透明度。
2. 挑战
第一是组织结构问题。稳定币安排因实体跨多司法管辖区分布,面临协调难题,可能加剧跨境支付摩擦。发行方、储备管理方、钱包提供商等可能位于不同地区,导致监管标准、时区差异及基础设施可用性挑战。若内部协调不足,出入金效率可能降低,削弱稳定币的速度与成本优势。此外,地理分散性使统一合规难度加大,增加监管套利风险,并可能因全球性平台故障而受影响。因此,SA的成功运作依赖高效的跨辖区协作机制,同时需应对监管协调与系统稳定性挑战。
第二是市场结构与网络规模。稳定币依赖网络效应发展,大型科技公司凭借现有用户基础可快速推动稳定币普及,但也可能导致市场高度集中甚至垄断。其内部结算模式虽降低成本,却加剧集中化风险,并可能边缘化传统支付服务商。在新兴经济体,大型科技公司主导的稳定币可能使国家更易受其商业策略影响。同时,市场碎片化风险也不容忽视——多种稳定币并行可能导致技术割裂与互操作性不足,影响终端用户体验。因此,稳定币的发展需平衡效率与竞争,防范系统性风险,并确保市场开放性和技术兼容性。监管需关注科技巨头的市场影响力及碎片化对支付生态的长期影响。
第三是出入金通道的差异性。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功能高度依赖出入金通道的便利性,但不同司法管辖区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国家限制金融机构参与加密资产服务,直接阻碍了稳定币的兑换渠道。在数字支付不普及地区,稳定币需依赖实体代理网络实现现金兑换,但受限于代理网络覆盖不足或独家合作协议等问题。尽管金融普惠政策已着力改善支付基础设施,但现有网络能否适配稳定币需求仍存疑。出入金渠道的可用性差异可能形成基础设施鸿沟,最终制约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潜力,特别是在金融包容性较低的市场。这要求稳定币运营商因地制宜设计出入金方案,同时需要监管机构在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间取得平衡。
第四是缺乏统一的跨境监管框架。稳定币的跨境应用面临全球监管不统一的挑战。要实现其发展潜力并保持合规性,需要建立覆盖反洗钱反恐融资、数据保护等核心领域的统一监管标准,遵循"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当前各国在机构分类、数据规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容易产生监管漏洞。特别是与外国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可能对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造成冲击,而其匿名性和跨国运营特性更放大了洗钱风险。虽然国际组织正在推动监管协调,但各国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未来发展需要兼顾监管统一与创新包容,同时防范稳定币被用于逃避金融制裁。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成为关键所在。
03
共存与竞争
稳定币安排与其他跨境支付选项在成本、速度、接入和透明度上的共存与竞争,有助于构建稳健的全球支付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选择,但其需以公平竞争环境、互操作性和自身弹性为前提。
1. 竞争格局
稳定币需与现有跨境支付选项公平竞争,监管框架应确保新旧支付服务提供商遵循统一规则,避免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无序竞争。尽管市场竞争能激发创新,但现有支付系统的网络效应可能形成垄断壁垒,而稳定币的引入或可通过技术特性打破这一格局,推动支付效率提升。
不过,数字资产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可能伴随风险,监管者需通过跨辖区协作防范垄断和风险集中,尤其关注稳定币结算资产的信用与流动性风险,确保最终结算以低风险货币完成。
2. 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是破解跨境支付碎片化的关键。当前稳定币跨链兼容性不足、与传统支付系统割裂等问题突出,可能加剧市场分割。例如,不同区块链的技术壁垒导致同一稳定币的多链代币无法互通,跨链解决方案的安全性又存隐患。
为此,需尽早推动技术标准统一,构建兼容自动清算所、快速支付系统、央行数字货币等多基础设施的出入金渠道,避免稳定币安排形成 “围墙花园”。标准化技术不仅能降低平台对接成本,还可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稳定币的跨境适用性,但需同步完善外汇兑换等配套机制。
3. 弹性
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通过提供额外支付渠道增强跨境支付弹性,降低单一支付系统故障成为单点风险的可能性。除通过竞争促进消费者选择和效率外,稳定币安排还可通过扩充支付渠道助力国际金融稳定。
04
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影响
1. 推动建立安全、可靠、透明和高效的支付系统
央行需确保稳定币在合规前提下能够应对需求突变风险。去中心化架构增加监管复杂性,尤其对境外运营的稳定币,新兴市场可能缺乏监管工具。若稳定币替代央行货币作为结算资产,需遵循相关标准,减轻信用与流动性风险。出入金通道需具备抗压能力,避免大规模赎回引发支付系统瘫痪。
2. 提升货币稳定性
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建立在既有支付生态基础上,需适应跨境支付创新带来的变化。稳定币的跨境应用可能从三方面影响货币政策实施:首先,锚定非主流跨境支付货币的稳定币可能通过储备资产需求影响汇率,进而改变相关国家的金融条件和主权债务估值。其次,外币稳定币的普及可能削弱央行货币政策效力,加剧新兴市场的货币替代风险,并影响外汇储备管理。最后,新型发行主体可能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定币储备构成可能重塑安全资产供需格局
3. 促进金融稳定
央行需确保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和重要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行。稳定币安排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用户信心,外币稳定币的价值波动可能影响其存储价值功能。尽管存款保险等制度保障增强了商业银行货币信心,但此类保障通常不覆盖稳定币。CPMI-IOSCO指引要求稳定币须能及时转换为央行货币或其他流动资产。
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能催生“数字挤兑”风险,危机时资金从银行体系向稳定币快速转移。不同司法管辖区需持续评估审慎监管框架,确保银行保有充足流动性缓冲。值得注意的是,稳定币的支付通道若连接零售支付系统,可能反哺银行存款。风险影响程度取决于采用规模和替代进程,银行体系若具备调整弹性,中介功能所受冲击或可控制。
05
结论与未来展望
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可能带来提升速度、降低成本、扩展支付选项和提高透明度等机遇,但也面临协调、竞争、网络规模与市场结构,以及缺乏国际一致有效监管监督等挑战。即使是设计监管完善的稳定币安排(PDR SA),其弊端也可能超过益处,未必对跨境支付产生积极影响。应对这些挑战,仅靠对稳定币安排(SAs)的监管监督不足够,还需探索改进现有支付基础设施或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s)等公私部门举措。
国际层面需加强协调以避免监管套利,同时保留灵活性解决辖区特有风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s)面临货币替代、铸币税损失等重大风险,若当局认定稳定币使用干扰央行货币金融稳定职责,需关注采取限制或禁止等措施降低风险。
稳定币用于安全跨境支付需实现国内监管与全球标准的跨境协调,否则可能仅限特定辖区使用。随着部分辖区(如欧盟 MiCA 法规)落实相关监管,未来需探索辖区间有效合作机制,以在控险前提下实现稳定币机遇。未来工作方向包括:(i)探讨稳定币用于跨境与国内支付的影响;(ii)比较稳定币与其他方案(如扩展现有支付系统接入)的成本收益;(iii)分析锚定多主权货币稳定币的利弊及宏观金融风险。另一关键领域是探索多边平台、央行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稳定币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将为央行和标准制定者推动创新、解决跨境支付摩擦提供洞见。最后,研究应对稳定币金融市场新角色的工具,以及跨境支付数字化下货币政策演变(包括对汇市、现金需求和金融中介的影响)亦具重要性。
原文
来源
来源:
原文来自于2023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报告“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stablecoin arrangements in cross-border payments”
选题:金融科技与财富管理选题组
编译:吴秋锦
监制:魏唯 曹世祥
版面编辑|刘佳艺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安然、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