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的话题冲上热搜。多名网友在网络上发文称,自己的电子设备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后遭到盗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无故出现多笔扣费,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就《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提供免密支付、搭售保险、设置自动续费、自动扣款等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向消费者展示相关选项,并提供便捷的取消途径。
免密支付(即无须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无须再输入密码进行确认。
免密支付看似是为了消费便利,从而为消费者减少输入密码次数而开通的功能,然而,实际情况是,被平台“诱导”开通免密支付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支付资金的门槛和程序,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冲动,甚至让消费者面临着账户被盗刷的风险。
因而,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既是对消费者的提醒,也是对相关网络平台和App的提醒。早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1年公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提出过相关要求,例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需由消费者自主选择。遗憾的是,一些平台依然采取各种方式诱导人们开通免密支付,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用默认勾选方式开通免密支付,导致部分消费者的账户被盗刷。
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各个平台开通免密支付的权限。如像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对于确有必要开通免密支付的,则应尽到必要、明确、充分的提醒义务,而非“默认勾选”等含糊的提示。并尽最大限度完善资金监管保护措施,采取各种技术辨识,拦截盗刷行为。同时,不妨对平台实施连带责任,当消费者遭遇资金盗刷后,应由开通免密支付的平台承担履行安全保护的举证责任,举证不能的则应赔付消费者。唯有让平台承担更多责任,才能促使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史洪举)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