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张平原
“不是真金买不起,而是‘金包银’更有性价比。”国内黄金价格持续震荡,外观与足金无异、价格相对便宜许多的“金包银”饰品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平替”。记者连日走访发现,这类饰品在线上线下市场均暗藏虚标金重、回收无门、检测困难等多重问题。
【线上】宣传话术充斥屏幕
在淘宝、抖音等平台搜索“金包银”,“不掉色不露白”“外观与足金无差别”等宣传话术充斥屏幕。在一家粉丝过万的网店,记者看到标价899元的“金包银”手镯宣称“金重1.2 克”,累计销量超2000件,但商品详情页未标注检测机构名称,仅附一张模糊的“鉴定证书”截图。当记者询问客服人员售后如何保障,客服长时间没有回复。
在某直播间,主播手持手镯展示:“手工古法包金,五层厚镀,比别家足金还亮”,当记者询问“金重能否检测”,主播仅回应 “支持复检,不放心别买”,随后迅速切换话题。据观察,此类直播间在网购平台上不在少数,多为新开店面,信誉积分不高。
市民林女士于去年10月在某网店花1200元购得“金包银”项链,今年4月发现表面发黑,联系商家发现“店铺注销”。“客服曾承诺‘终身保修’,现在连人都找不到。” 林女士无奈地表示。
【线下】“金包银”只卖不收
记者走访厦门市场发现,“金包银”产品在我市部分金店均有销售。集美侨英街道附近一家金店醒目标示“金包银饰品专属销售”。柜台陈列的“金包银”首饰,大多是手镯、项链等大件饰品。记者挑选了一个“金包银”手镯,店内销售人员介绍,30克同款全金手镯,价格大约3万元,而自家“金包银”仅售1800元,“金重1.02克,有证书保真。”店员说。
在中山路附近的一些小型珠宝店,“金包银”多摆在隐秘柜台。“其实都是电镀的,真正机械包金成本高,很少有货。”一家小店老板坦言。当被问及回收问题时,老板称他们只卖不回收。“今年3月,我在中山路附近一家珠宝店买了一条“金包银”的项链,花费2000余元。最近我想去询问能否回收,结果门店已经关门歇业了。”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后来他拿着这条项链前往专业金店咨询回收事宜,被告知真正的黄金克重只有1克左右。
提醒
购买“金包银” 三招避坑
“多数‘金包银’实为镀金银,根本不符合包金工艺标准。”厦门市珠宝协会副会长王硕指出,根据相关规定,仅机械包金可称“金包银”,电镀产品需标注“镀金银”。
三大辨别技巧:一看印记,足银基底一般刻有“AG”(Ag为银的化学元素符号),标“AU”(Au为金的化学元素符号) 涉嫌欺诈;二试火烧,镀金层遇高温会起泡脱落,足金则越烧越亮;三查证书,正规证书需有专业标识,检测机构官网可查编号。
“购买时务必录屏宣传话术、留存发票,明确标注‘工艺类型’‘金重’‘退赔规则’。”王硕称,“金包银”仅具佩戴价值,回收商普遍拒收,切勿轻信 “保值传承”宣传。
(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