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街区“火”出圈的流量密码
究竟在哪里?
如何让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
持续焕发生机?
近日,一场围绕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发展的主题座谈会在道外区举行。来自道外区多个部门、运营单位及近40位商户代表齐聚一堂,为一个共同愿景而努力: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共谋发展新篇章。

今年以来,中华巴洛克街区人气持续攀升,游客接待量、停留时长与旅游消费数据均显著增长。尤其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1.4万人,同比增长超过100%。
“越是快速发展,越要保持清醒。”自5月起,记者已连续3次参加道外区组织召开的“中华巴洛克”意见征集会,会议邀请商户代表、网络达人等献计献策。从剖析走红原因到勾勒发展路径,一条条真诚建议,折射出大家传承文化、共建共享、勇于创新的信念与信心。

传承: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
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传承百年的商号商铺、独具特色的餐饮小吃……文化,是中华巴洛克街区最鲜明的底色。如何实现文脉传承与现代商业的融合共生,成为热议焦点。
作为街区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百年老字号老鼎丰深有体会。公司总经理曹卫平介绍,近期老鼎丰靖宇街总店进行了两次升级改造,在风格定位上注重与街区整体气质的统一,既延续历史文脉,也融合年代感、文化味与烟火气。“文化是我们讲好街区故事的优势资源,而烟火气正是老道外区别于其他景区的特质。”他认为,街区招商应持续打好“文化牌”,突出特色、稳扎稳打,方能行稳致远。
松光里书店自2023年11月入驻以来,已累计上架图书15万册,推出文创单品1378个,举办读书沙龙43场、大型策展5次,线上传播量达2.3亿次。书店负责人于冰表示,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书店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这是文化生态与商业活力的深度融合,我们要继续深挖文脉底蕴,与大家共筑城市文化会客厅。”她还“剧透”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冰雪季,书店正在策划推出重点主题文化展。

共建:既做主人,更做家人
“每一位商户都是街区的一员,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中华巴洛克’,既做主人,更做家人。”话语间,流淌的是商户们共建、共治、共享的情怀。大家认为,每一个“小我”的成长与街区“大我”的发展都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街区的市井烟火需要经营者协同共护。
“十一”期间,边特洋行推出的“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主题装置和“巴洛克之声”阳台音乐会,成为热门打卡点,为街区贡献了不小网络热度。企业负责人尚姝含说,着眼街区发展,要将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形成统一的“文化输出”,合力打造属于街区的旅游符号。
漫咖啡负责人王薪博说,“五年来,街区已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维护这里,与大家携手打造传承、干净、文明、诚信、活力街区,让游客在欣赏静态建筑之美时,也能感受到一街一院一店的动态魅力。”

创新:提升游客体验,点亮情绪价值
从四季飘雪的特色小院,到引入NPC互动提升游客体验,再到融合咖啡、复古摄影等业态的老建筑活化场景……不断推陈出新的商家巧思,为中华巴洛克街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需要深度体验与感受。”“飘雪小院”负责人指出,商家要着重提升游客体验,拓展走心的“情绪文旅”。目前,小院的场景与产品仍在持续上新,“希望通过每一场活动、每一次创新,让游客留下来、爱上这里。”

人民咖啡馆负责人认为,真正能“长红”的街区,必须懂得“聚人”。建筑美学与规划合理性是街区的“骨架”,商家的产品与服务是街区的“血肉”,街区要坚持自己的审美定位、不盲目跟风,商户要打磨自己的产品、做出差异化,并不断注入有生命力的“新鲜血液”。“我们去一个街区,不只是为了买东西,更是为了找一份‘舒服的感觉’——这份感觉,才是流量真正的密码。”
在一场场对话与共建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秩序、配套服务与运营管理正持续优化。扎根这片创业兴业沃土的人们笃信:致力于传承、聚力于共建、焕新于创新的“中华巴洛克”,正迎来属于它的“新黄金时代”。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杜菲菲 文/摄/视频
“哈报手机记者”:王国君/摄
编辑:姜学峰